《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11:42:22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3

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建立了数位的概念,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同时,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但是细细琢磨一下,也有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十”的概念没有深入人心。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认识11时,请小朋友摆一摆,大多数小朋友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有的小朋友则仍然采用左边10根,右边1根的摆法。我起初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这样?考虑再三,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十”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在讨论喜欢哪一种摆法时,选择左边10根,右边1根这种摆法的很少,学生认为10根放一起,数起来麻烦。我在课堂上顺水推舟说,我们就来看这种摆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1个一是11”。而对哪种摆法好这个问题不了了之。所以导致学生在摆十几时,仍旧1根1根地数。我想应该引导学生再来探讨,(在那些摆法中加入1捆加1根的摆法)现在你觉得哪种摆法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讨、交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建立1捆就是一个“十”的概念。

2.没有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上没有把握好机会,组织起有效的合作学习。现在想一想,在动手操作摆11以及讨论哪种摆法好等环节中,是否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可以让学生在摆好小棒后,小组或者同桌讨论哪种摆法好?让每一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都参与到讨论之中。

3.课堂上关注学生不够。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在课堂上,虽然我发现“十”的概念建立得不理想,但是碍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继续探究,而是按照原来的设计继续进行教学。虽然课堂上我及时发现了问题,可是我回避了。虽然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4

11到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

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分为了三个层次:1、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了解10个一是1个十。2、怎样摆12根小棒看的清除。初步感知12的组成。3、通过四幅小棒图认读11-20各数。

因此,我在新授环节的设计上就紧紧扣住这三个层次。第一层,让学生通过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第二层, ……此处隐藏11785个字……20页。介绍好方法,现在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再翻几张,为什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20张,看看有多厚。

【设计意图:不仅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教学反思: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应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并把这份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里,学生已基本上能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因此确定这节课重点辅导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我校学生中午由路队长带领下排队回家,每天放学,班主任老师领着他们排队出校门,穿过马路,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一年级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摆小棒)进行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活动,促进独立思考以及在小组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价值。平时我发现我班学生在翻书时速度较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甚至不知往前还是往后。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体验一下10张、20张的厚度增强数感来确定大概还要翻多厚,增快翻书的速度。

学习对象的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或其他的数学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说法和写法。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

《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在这幅情景图中,一个老师带着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的人及一些树,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能够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11—20各数。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

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图

生1:是我们在过马路。

生2:放学了,老师带我们过马路。

师:对,就是你们。队伍排得可真整齐。我们学校的门口就是一条马路,车来车往,小朋友们上学时也要和老师带着时一样,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并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既遵守了交通规则又安全。

2、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3、导入 新课: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物体个数超过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让教师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已有水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当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展开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5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日的认识第一课时。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学校文明校园,和老师一起出去走走,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整节课中,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如,认识11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己拿出11根小棒有什么方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担心学生拿出学具后很难维持纪律,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拿出小棒,而改为看图说话,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动手的时间有点不足。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