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14 11:29:49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

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我对于东坡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的诗词,他遭遇的乌台诗案和他对弟弟子由深厚的情感。

尽管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碍苏东坡在古代熠熠生辉的诗词大家中,成为我心目中最喜欢,最佩服的那一位。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多角度地了解这位在我认为是最具成就的大文豪的人生际遇,就这样,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在一次很偶然的经历中进入了我的视线。

那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雨天。我没有带伞,猝不及防的暴雨让很多像我一样没有带伞的人躲进了附近的商业城。进去后我发现里面有一家高大上的实体书店,内心欢喜。想着既然暂时走不了,又不赶时间,索性就进去随便看看。没想到我和《苏东坡传》的缘分就这样到来了。当时的我径直走向它,看到书籍干净而典雅的封面,我有些惊喜。于是小心翼翼地捧起这本书,翻开它的目录,就那么随便浏览了一个小片段,便欲罢不能了。

书中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一句是苏东坡对弟弟子由说的那番自我评价,可以说极具特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官场中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不如意事的东坡先生,竟然还能轻松快意地说出这样一番话,似乎所有苦难的经历与己无关一般,不能不令人惊叹!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还能如此笑对人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怎样豁达的心胸?我想,从开篇中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先生的评价就可找到答案。

这就是第二句话。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一生三起三落,阅遍世间人情冷暖,无论是顺境逆境,他始终都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人们都说,一个人最不了解的恰恰是他自己,但这话用在苏东坡的身上,似乎完全不合适。

每一次人生变故,对东坡先生来说,都会站在人生新的高度。诗词的造诣不需多说,令人赞叹的'是他在诗词之外给人带来的惊喜。被贬黄州,他发明出香飘千年的名菜——东坡肉;流放海南,又创制出流传至今的“东坡笠”;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并修建了后来的“苏堤”,后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诗词大家、美食家、时尚设计师、工程师,各种头衔放在苏东坡一人的身上,毫不夸张。人生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不同身份,不同成就的苏东坡,我也才真正明白了《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正含义。短短几个字,词人就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像包饺子一样,所有的花红柳绿、风雨雷电包含在里面,蘸点酱油,蘸点醋,笑着将一切吃下肚去。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别说人生数次起起落落,哪怕只有一次,可能早就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甚至活下去的勇气。仅凭这一点来说,东坡先生早已令我仰望。

如今正处在人生低谷的我,每当心绪烦乱,或者夜不能寐时,就会翻出这本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某些章节,头脑中所有的杂音便都不存在了,犹如我第一次偶遇《苏东坡传》这本书那一天的情形一样。任凭外面疾风骤雨,但手捧《苏东坡传》,整个世界都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2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3

若要我说,历史上有几个旷世奇才?我想恐怕不多,而苏东坡绝对算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是一位集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炼药师等为一体的全才。

就是这么一个多才多艺的全才,理应受到周围人珍视他,景仰他的苏东坡却被朝廷一贬再贬,最后只好谪居荒芜的海南岛,永无翻身之日。这真是天妒英才。只怪苏东坡偏偏生活在一个君主昏庸,小人当道的黑暗时代,以致于他才华横溢却无处可施。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惠州时曾经修筑过两座桥,曾建议过当地政府依谷价公平地对农民征税,曾修建水管引山泉到城中……他被贬后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百姓办了许多实事。但是有一天苏东坡写下了两句诗描写春风中酣美的午睡,表达自己的闲心。这首诗却被章惇看到了,便又把他贬到了更远的海南岛。我看到这儿,在感叹他命运坎坷的同时,不禁幻想苏东坡如果生活在盛唐时期,那他一定是身居要职,

可是,深受迫害的苏东坡却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虽然无能为力,但他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似乎他也从来没有怨恨过谁。苏东坡把道家的豁达诠释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豁达让他即使被贬在外是,也不改乐观的天性。他是一个在被贬到海南那种蛮夷之地后,还能说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么旷达的话的人。又怎能不让人敬佩呢?苏东坡此时就好比是像道士一样清闲,他早已无心追名逐利,与农民相居每天以闲谈为乐。退去凡尘。自在轻松。

但是迫害他的当权小人当然不会这样放过他,听说苏东坡住在官舍里,受太守张中优待,于是,就将张中革职,把苏东坡逐出官舍。苏东坡被迫住进了一栋简陋房子,他五月给朋友写信时还说:“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不久以后,苏东坡闲暇时还观察小蚁,觉得“此事甚妙”,于是“与诸友人小饮后记”。苏东坡全然不把贬谪当惩罚。而正是随缘自适的苏东坡让章惇和他的.其他敌人伤脑筋,因为似乎没有什么能让苏东坡伤感的。

唯一能让苏东坡难过的也只有亲人的离别了,在堂妹去世是,苏东坡写到自己是“此心如割”。而他的最后一位妻子王朝云过世,苏东坡痛心不已,按她生前的要求将其安葬在西丰湖边,不就苏东坡写下了《悼朝云》,句句真切 ……此处隐藏2646个字……后再文学上颇有成就地一群人。在艺术上,尤其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能够独创一派,他最喜欢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他创了有名的墨竹,也和年轻的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再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米、苏、李(李公麟,也即是李龙眠)称为宋朝三大家,将诗文艺术合二为一的时间当属有名的“西园雅集”,十六位名家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院中,其中就有苏门四学士、宋朝三大家、苏子由等人。说到绘画,尤其是画竹,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画竹名家文与可。二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东坡认为文与可是“袜才”,谈其“初不自贵重”,将“持缣素而请者”,这样一个人却与东戏谑往来,常画墨竹以赠。东坡有一股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已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四、渐不为人识

“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由于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了。他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务农,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宴请宾客,种草木,辟果园,筑水坝,建鱼池,在这个过程中,与邻人、甚至当地的太守也因佩服他而愿与他交好。不光此地,苏轼被贬的杭州、惠州、儋州太守,也为他的正直折服,像儋州太守詹范、博罗县县令林抃都成为了他亲密的朋友。广州太守王古接受了苏轼建医院、引水防洪的建议,后却因“妄赈灾民”而免官。在黄州,有一个马梦得,在来黄州之前便已经追随苏轼二十年,信任他也崇拜他,苏轼曾在诗中叹息:“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苏轼的魅力是值得这份追随和忠心的。

一个天才诗人成为了农夫,是诗人之幸,亦是农夫之幸。

他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坎坷为达观。他曾说,失去认识时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有福气。他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礁为伍;穿农人短褂子日日横过黄泥板,喝醉后不是小睡就是哼唱《黄泥板词》(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自己打着拍子和农夫一起唱;在田间农作的`空闲时间与农夫闲聊。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没有架子,以至于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攘或粗语相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轼曾说过,“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是道士之士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聚龙这么多好友在身边,那才是真正的大哲。

五、鸡犬识东坡

之前讲过苏东坡对建筑情有独钟,除了能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用这项技术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称赞,由此,他成为了百姓的朋友,形成了“鸡犬识东坡”的局面。

林语堂在此书中说,“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陕西旱像出现,他想尽办法为农民求雨;洪水到了徐州,他主持修建防洪工程,洪水撤退,他又建造“黄楼”以防水;在杭州,他改造运河以防淤泥,畅交通,建水库,以解决杭州人的用水难题,这些都甚有成效。除了治水外,他还关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那些“在王安石创设的那无边旧债的荆棘里玩他们狙击黎民百姓的游戏”的人相比,苏东坡由不得人们不去敬仰他。在百姓看病方面,他在密州时曾采用抄药方等零星的方法,在杭州时建立了一支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在广州也创建了公家医院。在解决惨无人道的溺婴问题时,他给太守写了一首言之灼灼感人至深的信并且建立救儿会。在解决百姓饥馑的问题上,苏东坡一次又一次上奏章,请求废除王安石新政中危害百姓甚重的青苗贷款,请求拨粮以预防饥荒,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还总是遭到小人的阻隔,在对抗官僚的长期作战中,曾写信给好友孔平仲说:“呜呼,谁能稍助我乎?”他为了百姓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之让人心痛心酸。

我说过,政治让我怜悯,怜悯的对象便是这个身先士卒的苏东坡。

六、僧道为友

我们常说苏东坡是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学大家,这就说明他与官场、僧人、道士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关键是就算与僧道交往,苏东坡也能与他们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在僧人中,有佛印、惠勤、參寥与他关系最好,佛印风流潇洒,与苏东坡之间常有互相娱乐之事;出家人自由游荡、寺庙为家的习性,让參寥可以陪伴苏东坡以解忧。在道士中,死而复生的乔仝常为他送别,但最神奇的要数道士吴复古,他简直就是一个幽灵一样的人物,不管苏东坡被贬谪到什么地方,总会有他的影子,他的出现也给了苏东坡一点安慰。与僧道为友,让苏东坡的交友历程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在其人格魅力上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对待政敌

他是政治上天真的孩童,屡受迫害和打击;他是诗文上杰出的才子,奋笔疾书痛斥奸邪。而他的敌人总是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诗文中找茬治他的罪,最严重的便是“乌台诗案”。他们甚至在苏轼上书皇帝的谢表中寻找大不敬之语,这些人,每天闲的没事干,就以“为苏东坡的诗作注疏”为毕生一大“事业”,可谓是“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苏东坡——或者说反对新政者的头号政敌——王安石在因为小人出卖、一个看门官吏郑侠献画而被罢黜,成为了一个疲惫颓唐的老人时,苏东坡还不忘去看望他,并且乐于和他讨论诗与佛学多日。还有一人名章惇,曾是苏东坡故友,曾在苏东坡遭受“乌台诗案”被贬后劝他改过自新,但这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只因皇太后摄政期间他遭监禁,所以皇太后甫一去世,他便如恶魔般疯狂地向元祐大臣报仇,并且将旧日的狐朋狗友召还予以重位,荼毒百姓,混乱朝政,与王安石的放逐政敌相比,简直时惨无人道,甚至还上书建议掘司马光之墓,鞭其尸体,幸而皇帝还未愚昧到准其揍折。这人对苏东坡兄弟更是苛刻无情,将子由逐出官舍,在子由租借民房时又控告他借用官势抢租民房。对苏东坡,将他一贬再贬,从惠州到儋州再到海南岛,可谓费尽心思。章惇的儿子后来想拜访苏东坡,又害怕苏东坡会向他父亲寻仇,于是写信试探,苏轼回信中言他与章惇“交情固无所增损也”,又说“但已往者,更说何益”?就这样云淡风轻地解除了章惇儿子的忧虑。这封信竟会让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圣法兰济点头称赞,正是“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对于政敌的态度,更加体现了苏东坡一尘不染的良心,“不管遇到何等难题,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诸天命。”

八、太后恩宠

苏东坡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庇荫,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在他退隐之时,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客死蛮荒了。在他外放或贬谪期间有很多需要国家援助的措施,太后都予以批准,太后是苏东坡的伯乐,有此伯乐,千里马才能驰骋千里,有所作为。

“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微妙的阶段,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到两个思想之间的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思,而能察觉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是苏东坡练瑜伽所给他带来的心灵感受,其实也正是这种感受贯穿了他的整个交友历程,一个能自己面对自己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坦诚地面对他人呢?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