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1:20:14
皮囊读后感(精选15篇)

皮囊读后感(精选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皮囊读后感1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说的是艰难岁月,爸爸和我说的是苦中带甜,而我自己的故事还没开始~

在看了《皮囊》前几章时,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达的年龄,今年36岁,一个很年轻的年龄。

这本书,只喜欢第一页到七十七页的内容,母亲不顾一切反对,都要去建房子、父亲突然残疾的行为与语言描述,都让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断了,妈妈跟着去照顾爸爸~我和姐姐随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车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的胡子已是很久没刮,妈妈忙前忙后地给我和姐姐打着饭和菜,一个病房里两张病床,很挤,勉强能站下当时的我们。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拐杖,一来一回地努力练习走着,很是艰难,说不清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只对照顾他的妈妈发着自己的小情绪。

在摔断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爷爷兴兴地跑到我家房间,和爸爸说着把房子卖给我们,妈妈争气地说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楼的那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我亲眼见到妈妈在我眼前晕倒,隔着一定的距离,我第一次捧着手里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泪吧嗒吧嗒流着,祈祷着我妈千万安好~

我家二楼封顶时,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们朝楼下扔着糖果,一大帮村里的人在楼下捡着糖果,还有人举着一把倒伞,直接接住,那时谁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

我家搬进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点,老爸老妈喊着我和姐姐起床搬东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后的东西,妈妈拎着个什么,我和姐姐手里也拿着个什么,一路我很兴奋,笑着往前赶,经过人家门口,听到狗的叫喊声,我也没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气么?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争一口气么?我妈这么说,我这么点着头。

皮囊读后感2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书,于是也放入了书架打算抽空读一读,今天在火车上利用整块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此书的评价大概是有两个极端,我也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的非常完美,关键是要看读者自己的着眼点,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评书人,言语可以犀利,但是绝不能刻薄。

于糟糕的那个极端的评论者来说,大多数皆认为该书文笔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了狭隘、阴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读这本书虽然平淡,却感觉很真实,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达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觉,这或许与作者作为记者出身,又经年累月做以真实性出发的报道有一定关系吧。我们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惊天动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中又能经历几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复杂多样的灵魂、人性,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不必说,人类是崇尚美好的,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没有了那些狭隘、阴暗的一面只会显得不真实,倘若人性中没有了阴暗的属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过这些无限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历程,总能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手里人生方向盘的转动带来一些启发。

皮囊读后感3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著,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皮囊读后感4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读后感5

我想这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代表着北漂一族这种大群体,而作者的眼睛却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现代人总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赶着早高峰,又迎向晚高峰,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感情。作者介绍了他从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种强烈的性格与不同的人生走向来进行对比,就像大多数人所憧憬而又担忧的那般,作者用他身边的实例告诉大家未来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 ……此处隐藏2924个字……是本不错的书籍,值得一看!

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吧,分为几个小部分,具体几个我就不细说了,如写阿太的,直接点明主题《皮囊》,写母亲的《母亲的房子》表现了母亲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坚强,果敢,吃苦耐劳,自尊自强,以及对父亲深沉的爱;写关于父亲的《残疾的父亲》写的令人心酸,表现了作者心态的变化,以及对父亲深沉的爱和愧疚;写关于几个朋友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这几篇争论很大,大家都觉得作者以朋友的落败来表现自己的成功怎么怎么的,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作者写的很真实,因为这些朋友恰恰是具备一些优点的,但他们不知道规划,肆意的挥霍,心态要么不平,要么妄自菲薄,怎能成功?最后几篇是写作者自己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鸡汤,但真的是有毒的鸡汤,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的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并且去践行了他们。

看完本书收获还是很多的,或者可以说通过《皮囊》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看清了自己的“皮囊”,虽然内心有自私、虚伪的存在,但只要认清它们,合理安排他们,就不失为一副好“皮囊”。

皮囊读后感12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皮囊读后感13

青年作家蔡崇达的处女作《皮囊》,是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最真诚的一本书。

一本好书总要讨论一些普遍、永恒的话题,比如父母,比如朋友,比如人生,归根到底体现的都是人,一个代表了人类的“人”。全书14篇作品,作者用平实而真诚的笔触诉说着他对父母和家乡的怀念,对朋友的感谢和关切,以及对一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其中,我最喜欢也是最让我动容的一篇就是《母亲的房子》。初读时,我觉得作者写得有些“过”,因为人物的行为让我这个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母亲为什么只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这样的理由,白天做苦工,晚上捡菜叶,全然不顾家人反对,历经艰辛建一座明知不久后就会被拆的房子?

房子建好后,母亲在门口奠基的石头上写上了父亲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才明白,母亲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让这个由她和父亲撑起的家看上去更圆满。细细品味,正是这些真实又近似痴狂的行为和想法,赤裸裸地将人的本性曝光。

我们每个人都偏执地活着,虽然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些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确实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证明我们没有白活。物质总是容易消失的,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蔡崇达,让我洞悉了一些人生的秘密,让我学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家。

皮囊读后感14

第二遍看到五十几页,书里的父亲让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直强撑着眼泪读到现在。似乎不太适合刚经历父子离别之人阅读,因为作者把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真实,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他不要在此刻去触碰皮囊这本书。只能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以后细品,会让你对自己父母那杯的爱情有新的认识,对生死有新的感触。

他说这本书里的每个字里行间都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故事的主角似乎与他过于贴切,这是一本他不想触碰的书,至少现在还不行。半年前,父亲因为头痛到院就诊,查出晚期肺癌,且扩散到头部,肺部,治愈率几乎为零,不到两周,父亲就这样离开,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根本没办法接受。

躺在病床已经五天左右的父亲意识开始不清醒,母亲,哥哥,和他一直轮番照顾父亲,知晓结局的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床头,从未离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间摸什么东西,听母亲解释说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动作,还得摸钉子,口里还念叨着上班,母亲含泪握住父亲的手,说“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干一辈子的活了”,话都说不清楚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父亲吼出“不上班哪来在的钱给女儿生活费”说着又开始摸口袋里的钱包,要去银行给还在上大学的女儿打钱,其实女儿那年刚好毕业,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亲是干工地的,一辈子过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没当回事儿,计划着是赶回来看自己半个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亲,结果还未见到母亲一面,就直接在医院躺下来,没法动弹的奶奶一直呕血,也没办法走路。父亲在楼下病房,奶奶在楼上的病房,父亲离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愿在天堂母子相聚,父亲可以解释为啥没在临终前看上母亲一面……

皮囊读后感15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皮囊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